Anders Ericsson的“刻意练习”在竞技辩论中的应用

安德斯·埃里克森(Anders Ericsson)是一位出生于1947年的瑞典心理学家,他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专业技能的理解。他的研究表明,刻意练习,而非天赋,是实现高水平表现的关键。在他具有影响力的1993年论文《刻意练习在专家表现获得中的作用》中,埃里克森提出了所谓的“刻意练习”至关重要的观点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莫扎特;尽管他被视为天才,埃里克森认为莫扎特的非凡能力来源于他早期接触音乐、父亲的严格训练以及在关键成长阶段的持续、强度很大的练习。这些刻意练习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竞争性辩论,在这种情况下,结构化的训练、明确的目标、专家的指导和即时的反馈对成功至关重要。

刻意练习的核心要素

安德斯·埃里克森将技能发展的体验分为三类:玩乐、工作和刻意练习。玩乐涉及享受和探索,通常是重复的和非结构化的,就像在篮球中随意练习运球一样。这种练习在某个技能水平之前是有效的,但之后表现会停滞不前。工作由外部动机驱动,比如金钱或竞争。虽然会设定特定目标,但它侧重于实现结果而不是提升过程——表现只会在目标达成之前有所提高(例如,赢得比赛)。

然而,刻意练习作为唯一一种提升技能的方法脱颖而出,其特点不仅是目标导向的专注,还有专家的指导和即时反馈。

目标导向的专注: 刻意练习要求设定具体且可实现的目标,并持续努力提高表现。在竞争性辩论中,这意味着辩手们不断完善他们的论证能力、修辞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。

专家指导: 埃里克森强调了教练或专家指导的重要性。在辩论中,有经验的导师会提供结构化的反馈和策略,促进有目的的系统性参与,从而有助于技能发展。

即时反馈: 即时反馈是辩论的核心部分,帮助参与者在每次发言后识别自己的优点和缺点。这使得新技能的整合和练习成为可能,促进了快速改进。

竞争性辩论完美诠释了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理论,是技能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强大工具。通过沉浸在结构化且富有挑战性的辩论世界中,参与者能够磨炼他们的能力,增强韧性,并成为更出色的沟通者和思考者。因此,竞争性辩论验证了埃里克森的见解,并证明了刻意练习的变革力量。